二十四节气
- 首页/
- 节气
立春 2/3~2/19
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。立春到,象征新年开始,寒冷冬天就要过去,准备迎接春天来临,空气中也洋溢着欢喜雀跃的过年气氛。中国古代立春有吃春饼习惯,迎新、迎春且能预防疾病。
升发阳气的食物
养生之道
红枣
代表中药材
洋葱、芹菜、樱桃、草莓
营养
行间、太冲、蠡沟、章门、期门、瞳子髎
穴道
足厥阴肝经、足少阳胆经
经络
雨水 2/19~3/5
在“雨水”时节,下雨与否是农夫们最重视的事,因为稻苗播种最需要雨水来灌溉。有句农谚说“春南夏北,无水磨墨”,它的意思是:如果春天吹南风,夏天吹北风,都是无雨的象征,对于日后农作物的生长是非常不利的。
雨水如期而至,强化心肺防风邪
养生之道
灵芝
代表中药材
洋葱、芹菜、樱桃、草莓
营养
听会、率谷、完骨、本神、阳白、头临泣
穴道
足少阳胆经
经络
惊螫 3/5~3/20
惊螫,万物复苏,春雷乍鸣的时节。此时冷暖空气交替频繁,风邪猖狂,容易让病毒、细菌有机可乘,这时正是流行病的多发期,象流行性感冒等。因天气回暖变湿,地面困住了一层湿气,令我们身体容易感到疲倦,称为春困,身体易感不舒服,头晕脑胀、便秘。肠道不通则痛,废物囤积在体内,反复发酵生成各种毒素,就会出现口臭、体质变差、肥胖、血压高、长痘等症状。养生之法应疏通大肠经,将淤积一冬的积热毒素排出体外和消除人身多于湿气。
天气时寒时暖,宜养护阳气
养生之道
山药
代表中药材
芝麻、核桃
营养
酵素+超畅锭+健美茶+益生菌+纤畅饮。
保健品
目窗、风池、肩井、日月、带脉、环跳
穴道
足少阳胆经
经络
春分 3/21~4/4
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,春分起,告别风季进入暖季。随时间推进,温度逐渐上升,天气越来越热。春分时,气温还不稳定,冷暖交替,冷一阵,暖一阵,温度与湿度往往相差很大,气候的骤变会导致人体的平衡失调,体弱者容易生病,旧病者容易复发。此节季,调节阴阳平衡是养生关键,也要注意避免情绪的波动。
冷暖交替,宜平衡阴阳
养生之道
百合
代表中药材
排毒绿豆篁
营养
春季转骨
保健品
风市、阳陵泉 光明、悬钟、丘墟、足临泣、侠溪
穴道
足少阳胆经
经络
清明 4/5~4/19
清明一到,气温昇高,雨量增多,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,常言道:“清明断雪,谷雨断霜”。是踏青扫墓的好时机,春阳升发旺盛,气温也不断升高,随着温度的上升,很多人都表现上火症状,情绪激动、头痛、口干舌燥、眼睛干涩、失眠。如果肝气过旺,则会对脾胃生成不良影响,防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。此节气养生以降压减脂为主。
气温昇高,宜降压减脂
养生之道
艾草
代表中药材
黑豆、百合
营养
酵素+超畅锭+健美茶+益生菌+纤畅饮、春季转骨
保健品
液门、阳池、外关、支沟、臑会、肩髎、翳风
穴道
手少阳三焦经
经络
谷雨 4/20~5/4
天气已经开始透出热的感觉了,谷雨是阳气升发正旺的时候,是胃经气血最旺的时候,食欲增大,容易出现饮食过量,损伤脾胃,每顿保持七分饱,切记暴饮暴食。处于春夏之交,温度有波动,湿热重,容易浑身发热、心浮气燥、失眠、盗汗。养生原则以清热利湿,益气健脾为主。情绪方面,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,以养护肝气。
春夏之交,湿热重
养生之道
茯苓
代表中药材
红豆
营养
酵素+超畅锭+健美茶+益生菌+纤畅饮、春季转骨
保健品
瘈脉、角孙、耳门、丝竹空、天池、曲泽、郤门、间使、内关、大陵、劳宫
穴道
足少阳胆经、手厥阴心包经
经络
立夏 5/5~5/20
立夏是夏季的开始,炎热的脚步逼近,气温明显升高,暑为阳邪,最能消耗人体的能量。一到夏天,气虚的人在外面待久了就容易中暑,唯有补足气血,才能经得起暑邪折腾。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,功能强了,气血也就充足。夏天心火旺盛,很容易出现口舌生疮、入睡困难等症状。养生原则重在养心,生活节奏强调“慢活”,把生活界节奏放慢,心境平静,以便安度酷暑。
炎暑降临,宜养心慢活
养生之道
党参
代表中药材
椰子、乌梅、芒果、西瓜
营养
酵素+超畅锭+健美茶+益生菌+纤畅饮。
保健品
极泉、少海、灵道、通里、阴郤、神门、少府、少泽、後溪、养老
穴道
手少阴心经、手太阳小肠经
经络
小满 5/21~6/5
小满时节,天气明显的闷热了起来,雨水也多,气候潮湿。“暑”是夏季的主气,中医“暑多挟湿”,容易引发妇科、水肿、肥胖、皮肤病、痤疮等病症。养生重点应放在健脾去湿,脾主运湿,脾胃功能好,就能把多余的湿气运化出去。由火热之气转化而成。
高温多雨,宜健脾去湿
养生之道
苦菜
代表中药材
青椒、绿豆
营养
酵素+超畅锭+健美茶+益生菌+纤畅饮
保健品
小海、肩贞、天宗、秉风、曲垣、肩外俞、肩中俞、颧髎、听宫、隐白、太白
穴道
手太阳小肠经、足太阴脾经
经络
芒种 6/6~6/20
在这样节气里,心火逐渐增强,借由芒种这把“天之大火”来养心补血,使心脏功能旺起来,气血充足。天气愈热,往往越常发生腹泻,就要愈少喝过于冰凉的饮料,否则寒凉之气会趁虚而入消耗元气,损伤脏腑。中医“冬病夏治”此时阳气最盛,可利用充足阳气来排除体内的寒湿。所谓夏日炎炎正好眠,夏日午后若能小睡片刻,就能有利于体内元气的恢复。
湿热交困,宜健脾化湿
养生之道
莲子
代表中药材
玉米、黄瓜、高粱
营养
四物汤、三伏贴
保健品
公孙、三阴交、地机、阴陵泉、血海、大横
穴道
足太阴脾经
经络
夏至 6/21~7/6
夏至酷暑已至,是阴阳转换的节气,阳气升发到极点,阴气开始萌芽。夏至为白天最长,阳气最为旺盛时节,天气变得更加炎热,加之阵阵雨水,地气潮湿,人受到气候环境的影响,也易变得心浮气燥、夜难成眠。养生原则预防中暑、补充水分,不急不躁,不过度劳累,不熬夜,保持好睡眠。
阳气旺盛,宜补充水分
养生之道
石斛
代表中药材
冬瓜、莲子、凤梨、榴连
营养
三伏贴
保健品
大包、承泣、四白、地仓、颊车、下关、头维
穴道
足太阴脾经、足阳明胃经
经络
小暑 7/7~7/22
小暑是炎热袭人的时节,这节气开始,天气就不会凉爽了,风中都带着热浪袭人之感,而这时吹的风已经是一种热风。“热在三伏”,此时正是进入伏天的开始,也是天时中阳气最旺的一段时间,对于阳虚体质,利用天时,辅助阳气升发。注意防暑避热,不要被暑热所伤。中医“春夏养阳”的原则,顾护心阳,平心静气。小暑时节强调补充水分,但尽量减少冰镇饮料,免得伤害肠胃,引起胃痛腹泻,以及耗散人体阳气。
炎热潮湿,养阳气静心神
养生之道
薏仁
代表中药材
鳝鱼、乌梅、南瓜、丝瓜
营养
三伏贴
保健品
屋翳、乳中、乳根、梁门、天枢、水道、归来
穴道
足阳明胃经
经络
大暑 7/23~8/6
大暑到了,这是一年里最热的节气。虽然最热,却是万物生长最繁华的时节,大暑若不逢酷热,必定三冬多雨雪;大暑不热,就会打乱接下来的气候,大暑天气热阳最盛,气血循环最快,利用这时的阳气来去除体内寒湿,针对每逢冬天发作的慢性疾病,如哮喘、风湿痹、慢性气管炎等属阳虚证采取治疔,是“冬病夏治”的运用。
炎热之极,养心补水
养生之道
薄荷
代表中药材
苦瓜、荔枝、鸭肉、西瓜
营养
三伏贴
保健品
气冲、伏兔、梁丘、犊鼻、足三里、上巨虚、条口、下巨虚、丰隆、解溪、冲阳、陷谷、内庭
穴道
足阳明胃经
经络
立秋 8/7~8/22
立秋虽然到了,但天气依旧炎热。此时天空中的阳气在向大地沉降,所以地面上的火热之气最盛,俗话说“秋老虎,热死牛”就是这个道理,立秋之后还有一段较长的暑热天气,有时气温比夏季更炎热。养生之道在于刮痧膀胱经,清热祛暑为主。立秋是暑湿合伙肆虐的时候,又闷热又潮湿,刮痧通一通膀胱经,能排除长期堆积在体内的湿与热。“经常刮刮痧,活到八十八。”刮痧能把积在血管壁的垃圾和废物排出体外,每刮一刺痧,体内毒素就减少一部分,血液就得到了净化。此外,立秋节气,开始天干物燥,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。
夏秋之交,宜刮痧清热祛暑
养生之道
鱼腥草
代表中药材
茄子、地瓜、水梨
营养
三伏贴
保健品
中府、尺泽、孔最、列缺、太渊、鱼际、少商、合谷、阳溪
穴道
手太阴肺经、手阳明大肠经
经络
处暑 8/23~9/7
处暑气温仍高,此时仍是“秋老虎”出没季节,就是提醒人们,秋天还会有灸热的时候,也可将此视为夏天的回光返照。处暑过后,雨水渐少,空气中水气含量渐低,湿度降低,气候逐渐干燥,因此处暑特别讲求“润”,以防秋燥。处暑正处于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秋季名义上已经来临,但暑气仍未完全消退,人体进入一个周期性的调整阶段,身体会有懒洋洋的疲乏感,俗称“秋乏”,感疲倦,提不起劲,正需要提升脾胃功能,滋补体力。虽然暑热开始减弱,但湿气还是很重,仍须刮痧膀胱经,排毒去湿。
昼热晚凉,养脾胃防秋燥
养生之道
麦冬
代表中药材
甘蔗、龙眼、银耳
营养
三伏贴、生命宫城-腹部带脉
保健品
偏历、手三里 曲池、臂臑、肩髃、口禾髎、迎香
穴道
手阳明大肠经
经络
白露 9/8~9/22
此时白昼暑热渐消,夜间寒气渐重,地面水气因寒凝而成白露,天气开始转凉,且日渐干燥,俗语云:“白露身不露”要注意不能裸露太多的地方,应慎寒保暖,避免早晚着凉。中医认爲秋气应肺,白露时节燥邪较盛,易于伤肺,人体津液耗散,出现口干鼻燥、干咳便秘、皮肤皲裂、瘙痒不适,养生应以“养肺润燥”为重点。
天气转凉,养肺润燥
养生之道
桂圆
代表中药材
银耳、百合、杏仁、柚子
营养
曲骨、中极、关元、气海、神阙、水分、下脘、建里、中脘、上脘、巨阙、膻中
穴道
任脉
经络
秋分 9/23~10/7
秋分到了,标志着我们有进入新的季节--干季,气候特点为干燥。此节气白昼与夜晚时间几乎等长,有平分秋色之意。阴气渐盛,从此天气愈来愈凉,秋雨阵阵,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的开始,气温随着秋雨而进一步下降。此季节刚开始转换时,气温尚不稳定,暑热尚未退尽,应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。黄帝内经云“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”意思是要使心志安逸宁静,以缓和秋天的肃杀之气,此时养生最重要功课是调整睡眠、滋阴润燥。
多雨渐凉,补水分
养生之道
酸枣仁
代表中药材
竽头、山药、莲藕、芝麻
营养
防燥美容品、秋季转骨
保健品
玉堂、天突、廉泉、承浆、长强、腰阳关、命门
穴道
任脉、督脉
经络
寒露 10/8~10/22
“寒露天凉露水重”,天气逐渐由凉转寒,黎明的露水凝结寒气,人们开始感受到冬天将至的气息。燥邪开始活跃,做好预防病毒的功课。当气温低于 15℃ 时,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,再加上气候干燥逐渐明显,在人的内脏里面,肺是最怕躁的,躁气一明显,肺火就上升,咳嗽声就愈来愈多,此时也会感到皮肤干裂起屑、口唇干燥、咽干喉痛。中医云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寒露这个节气正是调养阴经的关键时期。这时期的养生要点,首重防寒防燥,早晚须注意添衣,以保存阳气,及多吃补气、滋润的食物。
干燥渐寒,养阴防秋燥
养生之道
桔梗
代表中药材
杏仁、奇异果、复盆子、秀珍菇
营养
防燥美容品、秋季转骨
保健品
至阳、灵台、身住、大椎、哑门、风府、百会、上星
穴道
督脉
经络
霜降 10/23~11/6
俗语说:“霜降一过百草枯”。一到霜降,天气更凉了,草木皆枯黄,呈现一片深秋景象,为欣赏枫叶的好时机。这时,天气已经由凉转寒,随气温的下降、燥邪的加重,人体经络里的气血也随着温度降低而运行缓慢,人的筋骨和关节容易生成不适,腰腿酸痛明显。霜降节气因天气逐渐变冷,气候干燥、日夜温差大,养生宜保湿及保暖。
天气凉爽干燥,生津润燥
养生之道
银耳
代表中药材
柿子、苹果、黄豆、蜂蜜、百合
营养
防燥美容品、秋季转骨
保健品
神庭、素髎、水沟、印堂
穴道
督脉
经络
立冬 11/7~11/21
立冬是干季向寒季转换的过程,这时会感觉天气很冷,燥也明显加重,人在这时最容易生病,要注意防寒保暖,做好滋阴润燥的工作。冬天要注意封藏,以养阳气,人与自然界相通,晒太阳是最好的补益方式。冬天阴盛阳衰,立冬的太阳,不温不燥,暖度事宜,应多晒太阳以强壮阳气,温通经络。中医认为,天气寒附,寒与肾相应,是冬季的主脏,天冷容易伤害到肾的阳气,所以立冬一到,首先要注重养护肾脏,民间有“睡前一盆汤,赛过人参汤”,泡脚有助补肾防寒。
气候由乾转寒,宜补肾防寒
养生之道
制首乌
代表中药材
黑豆、紫米、海参、松子
营养
泡脚
保健品
涌泉、然谷、太溪、照海、复溜
穴道
足少阴肾经
经络
小雪 11/22~12/6
小雪代表着寒季的开始,这时气温明显下降,算是意义上真正的冬天,随着气温的下降与干燥的缓解,冬令进补的序幕逐渐拉开,补品再好也要适度,否则就是毒药。中医认为,天气寒附,而寒与“肾”相应,是冬季的主脏,天冷将容易伤害到肾的阳气,尤其清晨与晚上气温较低,长者和儿童更须保暖防寒,所以小雪一到,首先要注重养护肾脏。
气温骤降,防寒养肾
养生之道
肉苁蓉
代表中药材
栗子、核桃、黑木耳
营养
商曲、幽门、步廊、睛明、攒竹
穴道
足少阴肾经、足太阳膀胱经
经络
大雪 12/07~12/21
每年国历 12 月 7 日或 8 日,气温降低,进入“大雪”节气,古人云:“大者,盛也,至此而雪盛也”。冬天万物消长,阳气容易耗损,中医提醒要遵循“驱寒保暖”的养生要诀。大雪节气後,中国北方温度大幅度下降,开始下雪,气温骤降,咳嗽、感冒、心血管疾病突发的人比平时多。台湾虽然见不到大雪纷飞的情景,但寒流来袭时仍须注意保暖。中医认为,人体的头、胸、足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袭,特别是离心脏最远的双脚,在寒冷的冬天别忘了穿上厚鞋袜,以免寒从脚下生。另外,充足的睡眠可以补充阳气,一天应睡满 7 到 8 小时,并尽量在 10 点就寝。
驱寒保暖,避免寒从脚生
养生之道
杜仲
代表中药材
白萝卜、橄榄、牛肉、橘子
营养
五处、大杼、风门、肺俞、厥阴俞、心俞、膈俞、肝俞、胆俞
穴道
足太阳膀胱经
经络
冬至 12/22~1/04
冬至是一年 24 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,也被称为“日短”,北半球在这天处于白天最短,黑夜最长的时候。冬至过后,日照向北回转,白天渐长,黑渐短,气温回温,隐含由寒到温的转折意,故古书经典上说:“气始于冬至,周而复生”,也就是过了冬至,阴气会盛极而衰,阳气则自此开始旺盛,意谓春天即将回来。冬至之时,遵循自然槼律,保存阴液、长养阳气,使阴、阳气充足顺畅,避免阴、阳气血不平衡。正确调养,有助于来年身体健康的维持。然而并不是吃油、吃补就绝对有效,必须按照自己的体质与咨询中医师後,再进行事倍功半的正确调理。
把握原则调理,来年健康事半功倍
养生之道
人参
代表中药材
黑米、茼蒿、白菜、柳丁
营养
脾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肾俞、大肠俞、小肠俞、膀胱俞、白环俞、八髎、承扶
穴道
足太阳膀胱经
经络
小寒 1/05~1/19
小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二个,在每年的 1 月 5 日或 6 日。寒为冬季的主气,小寒又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。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,寒主收引凝滞。所以,小寒养生基本的原则仍遵循《黄帝内经》: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”的基本原则。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,尤其是小孩、中老年人与心血管疾病患者。日常饮食中多食用一些温性食物,如韭菜、茴香、香菜、韭菜、茴香、香菜等,酌加热性食物如辣椒、肉桂、花椒等。适当做些运动,既可舒筋活络,又促进血液循环。另外在睡前可以热水泡脚,并按摩脚底涌泉穴。
防寒保暖,食用温热性食物
养生之道
当归
代表中药材
黑豆、鲫鱼、羊肉
营养
殷门、委中、膏肓
穴道
足太阳膀胱经
经络
大寒 1/20~2/03
大寒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,在每年的 1 月 20 日前后,和小寒一样气温低,雨水较少。由于立春相交接,饮食上与小寒略有不同,因此进补量应逐渐减少,并增加具有昇散性质的食物,如苏叶、生姜、桂皮等,为适应春天昇发特性做准备。日常生活中,注意保暖,持运动锻炼身体,作息槼律,仍是冬天保健的不二法门。
注意保暖,调整作息
养生之道
鹿茸
代表中药材
大葱、马铃薯、红豆
营养
志室、秩边、承山、飞扬、昆仑、申脉、至阴
穴道
足太阳膀胱经
经络
内科、妇科、儿科、伤科、针灸科
中国的医学师法天地,讲究内外调和,顺应自然:一如仁心医疗体系之所以以仁心为名,即是感念天地有情,令万物生生不息,仁心联医立愿以医术济世,创造更完善、亲切的医疗服务与文化,以满足大众对于医疗、健康与养身的需求。
仁心中医
特色医疔
收费标准
安心公告
常见问题
分院信息
院所介绍
门诊时间
预约挂号
看诊进度
交通信息
医师信息
医师阵容
案例分享
咨询医师
最新消息
活动快讯
门市活动
线上活动
养生保健
二十四节气
仁心联医
教育培训
人才招募
仁心中医社群平台
美仁心
0800-013-513 仁医生-我医生
周一至周六 8:30am-9:30pm
LINE 联络我们
官方 LINE
脸书私讯我们
Facebook Messenger
网页传讯给我们
欢迎任何建议、意见、批评
[email protected]
客户服务信箱
www.zenheart.com.tw
官方网站